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五十五期:倪梁康教授做“意识现象学的思考路径与人工心灵的可能性”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12

     201966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和集团、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五十五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毅然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主题为“意识现象学的思考路径与人工心灵的可能性”。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著名现象学家倪梁康教授主讲,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朝东教授主持。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中和集团董事长洪涛,甘肃省委校党校张堡教授,甘肃省社科院康亚钟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牛正兰教授、吴琼副教授,心理学院康廷虎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杨同军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熊华军教授,传媒学院杨光祖教授,哲学学院师生,以及来自其他高校数十位老师和数百位哲学爱好者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论道伊始,倪老师通过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生存有所威胁,甚或人工智能会不会把人类消灭或把人当做奴隶这两个问题,点出本次论道的主题。倪老师认为,主题看似深奥难懂,实则是对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探讨人类意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何帮助或启示。

首先,倪老师表明现今我们完全可以把意识概念的含义确定下来并引用丹尼特《心灵种种》一书中的话,指出认识世界这一宏伟事业中最困难的部分是打破旧的设问习惯和传统、提出更好的问题。由此廓清本次论道的主线,即对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探讨是通过对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来实现的。随后倪老师从泰格马克所著的《生命3.0》入手,指出人工意识与人工智能是有所区别的,人工智能在将来将是一个过于狭窄有待突破的概念。继而发问作为生命3.0版本的人工意识是否可能?并立足当下境况,对人工智能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人工智能的问题在于无情感、无决定权、无自由意志等,因此可以设想给人工智能一个程序或者算法,让它有如人类一样的决定权和自由。但要用算法和程序把意识植入机器人身上,首先必须清楚意识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倪老师指出了几种对意识的看法。最具代表性的看法就是把意识定义为主观体验和信息,在倪老师看来,这种定义是有问题的,即把所有意识都信息化,就无法明确区分精神和物质的东西。还原论认为智慧就是用智能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此来解释智慧,然而用已经包含在此概念中的概念来解释智慧本身,在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意识不同于智慧,意识是主观上体验到感知的能力。而关于美国对有意识的机器人的报道,倪老师认为,报道是将含混不清的意识概念转换为算法程序,因而也是有问题的。因此,对意识的清晰明确的定义是必须的。

但是仅仅知道意识是什么还不够,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自身意识或自我意识的理解和研究。由此倪老师指出广义的意识指一切精神活动,狭义的意识指“自身意识”。由此,我们对意识有了明确的定义。在明确意识的定义后,倪老师对心灵和意识二者进行了区分,心灵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意识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部分最深刻最敏锐的研究者是胡塞尔,无意识或潜意识部分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是弗洛伊德,由此进一步指出胡塞尔关于客体化意识和非客体化意识的划分,强调意识的奠基问题。最后,倪老师指出不论是对人工意识的探讨,还是解码器将神经活动转化为语言信息的关注,都还处在初步的阶段,科学家们还面临很多的困难。

在答疑环节,倪老师就“意识转化为信息编码之后,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人工智能与人工心灵是通过情感和主观体验区别开的,用主观化的东西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否合理”“神经现象学用大脑的神经活动程度来解释内时间意识,如何看待这种自然化的进路”“反思与自我意识中的两个自我是不是同一个自我”“因果说明的自然科学系统与动机理解的精神科学系统是否有对话的可能性”“解码器把人的神经活动转化为信息与佛教的他心通这两个系统是否有可沟通的点”等问题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提问一一解答。

论道结尾,李朝东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对倪老师的讲座致以衷心的感谢。并指出牛顿、马克思、弗洛伊德和胡塞尔分别作为近代自然科学、人类社会、潜意识领域和意识领域的天才代表,使得这些领域大放光明,是我们必须铭记的。对人工意识的研究和展望是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最终科技的发展会把人类带向偶然的地狱还是必然的王国是我们不可预测的,作为哲学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人类生命的忧思和人类命运的关切。最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次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