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五十八期:师庭雄博士做“《形而上学》释义”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9-09-30

2019924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和集团、社科处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五十八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如期举行。本期主题为“《形而上学》释义”。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师庭雄博士主讲,朱海斌博士主持。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朝东教授,甘肃省委党校张堡教授,音乐学院李莉副院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杨同军教授,哲学学院姜宗强副院长、王金元教授、贺更粹博士、胡好博士、张立恩博士以及来自各个学院的众多哲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论道伊始,师庭雄老师为我们解释了“形而上学”一词的由来。“形而上学”一词来自于德语Metaphysik,相比“形而上学”的译法,师老师认为这个词更适合翻译为“后物理学”。

接下来,师老师就《形而上学》一书中关于“存在”问题给我们做出了讲解,在搞清楚存在问题之前,师老师认为我们应先对“本原”问题作以明晰。针对本原问题,师老师就《形而上学》一书中前几章亚里士多德对于此前哲学家观点的回应做出介绍,在这之后亚里士多德将宇宙论转化为本体论。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师老师带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首先,提出本原的第一个向度——从定义上看,如若我们通过定义来认识个别,而种是定义的本原,所以种也必然是被定义的东西的本原,那我们就可以通过“种+属差”的定义方式来展开认识的可能性。其次,第二个向度——从“开始点” 意义上去看,本原的意思可分为四种:第一种,事物中运动由之开始之点,例如一条路在一端有一个起点;第二种,事物由之生成的初始之点,例如船只的龙骨,房屋的基石等;第三种,由之生成、但并不内在于事物的东西,例如婴儿是由父母产生,战争是由争吵产生;第四种,事物最初由之认识的东西也被称为此事物的本原,例如前提是证明的本原。这四种本原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四因”。最后,第三个向度——从“多样性”角度去看“本原”,即本原不止有一个。

明晰了本原的三个理解向度,师老师带我们进入存在问题的讨论,师老师认为存在是外延范围最大的概念,存在有多种意义,对于存在的理解要找到关键的落脚点——实体。其他所有作为偶性、范畴、潜能与现实的存在都须依照实体的原理来说明。师老师将实体分为了三类:一种是可感觉的,如植物和动物;一种是不运动的,如形式和数学; 这两类实体是物理的,它们伴随着运动;师庭雄博士介绍最后一种是永恒而不运动的实体,其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依据实体这三种类型,亚里士多德分出了物理学、数学和神学。

存在问题并没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消亡,师老师以海德格尔为例,进行了存在问题的余续探讨。有证据表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一部阅读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反思录。海德格尔说:“一部打开的形而上学史就是一部‘存在’的遗忘史。”“理解实体的存在的关键在于理解人这种“此在”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不同于其他实体,他是在“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上来展开的。而“生存”的四环节分别是:现身、领会、沉沦和话语。因此解决了“此在”问题就是解决了“存在”问题。

在答疑环节,师老师就“存在问题有四个基本含义,‘范畴’是不是根本的含义、‘真’是不是更根本的含义”“关于范畴的理解,仅仅根据语法是否可行”“给实体定义的方法究竟是‘属+种差’还是‘种+属差’,两种区分究竟有何区别”“对于学科的分类标准究竟是看研究对象是否运动还是根据研究对象是依存或是自存的”以及“根据后者的标准,哲学是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论道结束,李朝东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同时发表了自己对于西方整个形而上学发展的看法,李老师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的理解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存在是抽象出的形式,一个是具体的个别存在物,并且对于神学的理解应该是神妙的学问,而不是中世纪宗教意义上的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