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29
2019年11月21日中午,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和集团、师大校友会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世界哲学日特别活动“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六十二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如期举行。
本期报告会主题为“《论语》与仁学伦理学的可能性”,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姜宗强教授主讲,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朝东教授主持。中和集团洪涛董事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音乐学院李莉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牛正兰教授、哲学学院贺更粹博士、胡好博士、胡朝都博士、李永亮博士以及来自各个学院的众多哲学、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论道开始前,李朝东老师对学院组织世界哲学日活动表示祝贺,并向师生介绍了世界哲学日主题文化系列活动的组织情况,对参加世界哲学日活动和学术报告的校内外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
论道伊始,姜宗强教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论语》与仁学伦理学的可能性”的缘起,即用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化传统,以阐明其中精华,这方面李幼蒸先生的《<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本次论道主要以李先生的这本书为分析和讲述对象。
他首先介绍了《论语》的成书情况,从黑格尔对《论语》是孔子道德格言集的误读和将国家哲学儒教误当成孔子的“仁学”谈起。他认为黑格尔对论语的误解主要来自于对中国古典文献不熟悉,仅凭二手材料浅尝辄止,并引用李幼蒸先生的回应认为把思辨作为衡量哲学的唯一标准也失之偏颇,且《论语》有其内部的文本结构。他继而补充说,对《论语》的解读要放在一个持续的大传统中去理解,而不应该割裂成一本书来评价。事实上,《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群体创作而非孔子一人,其最终成书经历了前后四百多年。他认同李幼蒸先生对《论语》的现代解释学方法,即仁学伦理性和义理一致性思考原则取代文本先后真假的考据学方法,这种一致性思考原则要落实到对文本的对比项、对立项的考察,凡是接近仁学义理精神的章句即为真文本,不符合的章句则加以排除。
接着,他从原始仁学的三个向度对“为何文本的核心结构是对立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他认为,从产生来看,由于原始人因性格体质不同而天然形成的欺凌心和同情心带来了伦理上善恶的开端,经过殷周零散思想的整理发展,《论语》《孟子》确立了以“善端”为立足点的仁学体系。其次,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秦汉奠定的法家模式,造成了法家权力与仁学个人良知的对持,这实际上是两套不同生存路线和逻辑的对抗,前者强调权势,后者强调仁义。最后,原始儒学面临的最大压力环境“焚书坑儒”“罢黜百家”,这导致了儒家经典积累混杂了各种与原始仁学不同的思想。他讲到,李幼蒸先生指出当代的任务是在原始仁学的基础上建立新仁学,所谓新仁学就是对原始仁学的新理解以及原始仁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实践领域和新方向的探索。
他接着向我们展示了本次论道的核心问题:“现代新仁学伦理学的内容及可能性”。狭义仁学仅指符合孔孟原始仁学中的精华部分;广义仁学则可以指受“真孔子言”影响的中华文明伦理价值观总称。仁学伦理学的核心精华是伦理价值观(仁学)和主体实践论(心学),仁学侧重孔孟,心学侧重阳明,李幼蒸先生认为要用现代解释学更新仁学,心学则需要现象学方法来分析更新,最终完成恢复古典仁学真精神,并在全球化时代下对现代人文科学建设的伦理价值观提供指南。
在答疑环节,他对于“儒教中的‘教’是教化还是宗教”“仁学对世人的要求否是双重标准”以及“荀子是法家还是儒家人物”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李朝东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姜宗强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鼓励我们继续对报告内容进行反思,李老师还讲述了李幼蒸先生和西北师大的渊源,以及李先生对仁学进行反思的文化社会背景,最后李老师祝愿每一个哲学爱好者在自己的节日里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