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六十一期:赵军教授做“气候变化:潜在植被的响应与国际社会的应对”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9-11-08

2019年11月5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和集团、科学研究院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六十一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如期举行。  


本期主题为“气候变化:潜在植被的响应和国际社会的应对”,由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军教授主讲,哲学学院王金元教授主持。

  

中和集团洪涛董事长、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朝东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理科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莫尊理教授、哲学学院贺更粹博士、朱海斌博士以及来自各个学院的众多哲学、地理、科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论道开始前,王金元教授对中和论道的涵义进行简要概括,同时感谢社会各界对中和论道的支持并对我校中和论道创始人李朝东教授、主要赞助中和集团洪涛董事长表示感谢。本次汇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气候变化概述、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与科学简介。

赵军教授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气候变化。首先介绍的是丹麦古气候学家Dansgaard在稳定同位素重建古气候领域的贡献。然后介绍了地质时期的地球大气温度变化,由于大气温度变化导致了近5亿年以来的5次生物大量灭绝。在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之后,哺乳动物逐渐占据了地球统治地位。接下来讲到现代全球变暖问题,通过图表显示了全球变暖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1950年以后,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温室气体快速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通过其中两张图表,赵军教授讲到,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高,消耗能源的速度加快,因此碳排放量随之增长,导致全球变暖。最后引出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在此之后赵军教授带着我们进入了下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赵军教授首先明晰了潜在植被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任继周院士提出的草原的综合顺序分类理论,并以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1961-2017年气象站观测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数据生成1961-1990年、1991-2017年中国潜在植被类型图,确定这段时间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是寒冷潮湿多雨冻原和高山草甸;利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AR5气候模式预测4种不同情境下的气候数据,生成2030s、2050s和2080s中国潜在植被类型图,说明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未来五十年我国潜在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变化。这种研究对认识气候变化对潜在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科学意义。

接下来,赵军教授又介绍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全球对气候变暖已经形成共识。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强,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成普遍、严重、不可逆转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四次缔约方会议中,德国政府承诺提供双倍资金投入,绿色气候资金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所有的多边开发银行都宣布他们将会把各自的投资目标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这次大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坚定了大家的信心。

在第四部分,赵军教授讲到当今最新地理信息技术。教授在简单介绍了遥感技术(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之后,对美国学者Goodchild提出的地理信息科学,以及围绕地理信息科学基本问题开展的“瓦伦纽斯计划”做了讲解。

  

最后,赵军教授就“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王朝更替的规律”“探测系统和行军伪装之间的关系”“兰州气候变化成因和未来走向”“大气环流的含义”“科学技术能否扭转因人类发展而不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为了带动西部发展,从气候来看,兰州是否适合作为都城”“地理信息技术是否能够应用于寻找失踪人口”“二氧化碳含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论道结尾,李朝东教授对本次论道进行了总结,认为哲学学科的发展不应局限于本专业范围内,不同的学科之间更应该加强交流,相互促进。最后,王金元教授对赵军教授的这次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并感谢赵军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本次论道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