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六十六期:胡好教授做“康德对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07

   2020年12月1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和集团、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第六十六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本期主题为“康德对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由西北师范大学胡好教授主讲,哲学学院师庭雄老师主持。朱海斌老师、贾克防老师以及各学院的众多哲学爱好者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论道伊始,胡老师便开门见山地提出本次讲座要讨论的三个问题:一、康德要批判的本体论证明是什么?二、康德对这些证明采取了哪些反驳?三、“存在不是实在谓词”在批判中起什么作用?

 为回答以上三个子问题,胡老师从五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解读。第一,康德对有条件的必然性论证的反驳。该论证为:1、上帝包含一切实在性;2、存在是种实在性;3、所以上帝包含存在,即上帝必然存在。对此,通行的反驳认为前提2错误,因为“存在不是实在谓词”,即存在不是实在性。胡老师基于文本给出另一种条件性反驳,认为上帝存在的必然性只是事物的有条件的必然性,一旦取消条件,它就不再具有必然性。第二,康德站在对手的立场上,进一步给出了无条件的必然性论证。他们认为最高实在存在者这个概念是不能被取消的,因为取消就会产生矛盾。这个论证比有条件的必然性论证多了“主词不能被取消”的论证,这才具有事物的无条件必然性。第三,康德对无条件的必然性论证给出综合性反驳。这个反驳的核心是:因为“上帝存在”是综合命题,所以它不具有无条件的必然性。为了论证“上帝存在”是综合命题,胡老师给出了间接和直接两个论证。它们都跟模态原理密切相关。第四,康德还对本体论证明提出了其它两个反驳:实在性反驳和确知性反驳。前者认为无条件的必然性论证中的前提2错误,即存在不是一种实在性;后者认为存在作为知性范畴,不允许运用于先验理念,因而我们不能断言上帝存在。一旦断言上帝存在,则发生错误。第五,胡老师总结,上述两个论证和四个反驳都可以归结到观念与现实的区分上,即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分上。胡老师进一步用一百个塔勒的例子来说明了观念和现实的区分标志在于知觉充实。以往的本体论者所认为的上帝既是观念的,也是实在的,而康德认为这都是观念的,并没有现实存在,因为我们没有对上帝的知觉充实。

 讲完上述五方面内容,胡老师对论道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给出解答:1、康德心目中的本体论证明有两个论证:有条件的必然性论证和无条件的必然性论证;2、康德对两个论证采用了五个反驳。具体而言,针对有条件必然性论证的是条件性反驳;针对无条件的必然性论证的是综合性反驳、实在性反驳和直接的确知性反驳;以及基于观念和现实的终极反驳;3、“存在不是实在谓词”在批判中起到三个作用:1)在存在命题综合性的选言判断中排除一肢;2)表明存在不是一种实在性;3)表明观念与现实的区分。

 在互动环节,胡老师同朱海斌老师、贾克防老师,以及线上线下的同学们主要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了他的回答:1SeinDaseinExistenz是否等同?SeinDasein在《证据》和《纯粹理性批判》中可以交替使用,因而当Sein充当谓词时二者是一回事。2、综合性反驳是依赖于实在性反驳的,那么综合性反驳是不是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反驳?两个反驳不是依赖关系,因为实在性反驳是内部反驳,而综合性反驳是外部反驳。

 主持人师庭雄老师为此次学术报告做了总结。师老师认为胡老师通过“康德对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这一报告,给我们详尽解释了上帝存在本体论的批判,通过解读文本,胡老师条分缕析地把文本中的问题一层一层地剥离出来,这对我们阅读哲学原著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师老师还提到康德同时代的德国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思潮是对理性的反叛,是对启蒙的反思,浪漫主义认为不仅要对理性进行批判,也要对理性的语言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