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周春健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18

41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健应邀通过腾讯会议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立场·文献·思想——以<诗经>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哲学学院张立恩副教授主持报告会,学院师生及校内外哲学爱好者百余人参加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上,周教授以“立场·文献·思想”在《诗经》研究中的具体体现为出发点,分别围绕着现代史学立场与司马迁史学“令人不解的迷”、《诗经》错简问题与“诗六义”原始、“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与儒家伦理三部分展开讲解。首先,不同立场得出不同结论,周教授从持现代史学立场的杜正胜先生在《译者导言——诗史的开始与回归》提到的司马迁主要依据《诗经·小雅·正月》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一句建构周王朝的衰亡史这个疑惑入手,他指出杜先生所言史迁所构建之“西周覆亡史”与实情恐有差距,史迁笔下的西周败政表现在重用奸佞和宠幸褒姒两个方面而非仅归之于褒姒一方。其次,周教授认为对于史迁构建西周覆亡史的做法还需要历史地看,有时合乎逻辑未必合乎历史。在史迁时代并无后世意义上的“史学”观念,博采《正月》、《十月之交》、《小旻》来建构一个合情合理的王朝衰亡史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周教授认为,史迁在褒姒身上所采用的“小说”笔法亦可理解为一种“《春秋》笔法”,意在提醒读者通过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褒姒特别关注西周时代婚姻关系所包含的强烈政治意味。在文献问题上,周教授就孙作云先生《诗经的错简》和《周礼·春官·大师》、《毛诗大序》中“诗六义”的异同说明阅读文献时,应关注到其流传过程与当时文化活动的密切关联,不能以后世标准解决早期《诗经》问题。正如对《诗经》的研究从音乐角度出发是一种本质的路径。将《诗经》学的诸多问题放置于周代礼乐制度的大背景下得到的解释更为合理。在思想上,周教授以《诗经·邶风·谷风》中“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为例指出将夫妇关系的亲密比作兄弟关系与现代伦理观念不同,周教授认为“兄弟”主要有“共父之亲,同姓宗族”或者是“婚姻之称”两种解说,《诗经》时代的“兄弟、夫妇”次序是兄弟亲密胜于夫妇的“兄弟夫妇观”,乃在于兄弟关系属天伦,夫妇关系属人伦,人伦不及天伦亲厚。这种比喻的背景在于战国晚期以来“德性伦理”向“政治伦理”的一种转换,在“亲亲”淡化的同时,政治意味的“尊尊”得以凸显,以此强调尊卑等级的思想渊源所在。最后,周教授以陈少明先生《走向后经学时代》作为总结表明处在这样时代的我们应尊重学术文化变迁本身继而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在讨论环节,周教授就“如何理解孔子在《论语·为政篇》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及基于孔子的评价对于我们进行经典解读和哲学研究有哪些启示?”“如果把《诗经》作为哲学研究文本,应该从哪一视角作为切入点?” “如何在阅读经典时避免先入之见?”等问题作出详细的回答。最后,张立恩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与会师生通过此次讲座深受启发,受益良多。

                                                                                 撰稿:2021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