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九十二期:张海龙博士做“现代新儒家唐君毅论老子之‘道’”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16

 20221214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和集团、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第92期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现代新儒家唐君毅论老子之‘道’”,讲座邀请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海龙博士主讲,王珅副教授主持,田希博士参加与谈。

 讲座伊始,张海龙博士首先对报告主题进行解释,他简要介绍了儒家、宋明新儒家以及现代新儒家,主要对现代新儒家之“新”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唐君毅生平经历、主要成就、文章著述、研究历程、后世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随后,他以题目中的“论”为线索对唐君毅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整体研究方式、态度与基本观念、方法论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并解释了题目中的“老子之‘道’”即以“道”为线索,系统考察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正文部分,张海龙博士首先据唐君毅三次撰文对老子之“道”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将其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简明的讲解和评价。随后以三个阶段为线索,对唐君毅不同时期对老子之“道”的理解与发挥进行再疏通。其中重点对唐君毅第二、第三阶段的研究进行了讲解。

 在第二阶段中,唐君毅将《老子》中能够作为哲学概念的“道”纵析为六种含义。第一义,通贯万物的普遍共同之理,是依附于实体的虚理。第二义,形上道体,较第一义而言为实理,唐君毅认为是了解老子形上学思想的关键。第三义,道相之道。第四义,同德之道。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第六义,事物、心境及人格之状态之道。张海龙博士分别对六义展开解释并进行了总结,进而引出当以何种含义作为顺通其他诸义的始点这一问题。紧跟这个问题,张海龙博士阐述了唐君毅采取排除法得到六义顺通次第:道体之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规则规律之道→生活之道→心境与人格状态之道,并解释了第一阶段以新实在论的立场阐发老子之“道”和这一阶段的区别。随后进一步追问:老子何以能直觉此道体之存在?通过从老子修养工夫之关键为“致虚守静”,推及第二义的建立需要先对第五义及合于道的心境与人格状态有一定的会悟,得出道之六义的贯通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体道工夫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同时,他认为唐君毅论六义之顺通时,其逻辑重心与实际论述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与紧张。

 在第三阶段中,唐君毅从修道践道的角度将“人法道”横断为四个由低及高的层面,即人法地、人法天、人直接法道本身、人法自然,并分别对这四个层面进行了详细阐释。他进一步总结提出唐君毅对老子之“道”的认识与把握经历了一个由“平面”到“立体”的转折,并对唐君毅三个研究阶段进行了比较。因此引出了“以中释中”与“义理训诂交相明”。他在此顺着唐君毅的思路进行论述,指出唐君毅采用“以中释中”诠释老子之“道”是基于对其前已有之解老方式的深刻认识与反省,“以中释中”的诠释模式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即为“义理训诂交相明”的方法论原则,通过举例说明唐君毅对这一原则的应用,并对唐君毅处处比较的视野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对当代学者关于唐君毅对老子之“道”的解释类型归属问题之得失进行了简析,并借以说明唐君毅对老子之“道”解释本身的复杂性、立体性及这一解释所具有的强大统合力,凸显了唐君毅对老子之“道”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

 在评议和总结环节,王珅副教授认为张海龙博士的报告内容十分精彩详尽,形式上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为即将开题的硕士研究生同学做了非常好的学术示范。随后田希博士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精炼的总结,对同样有世界眼光的唐君毅和牟宗三先生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法地、人法天、人直接法道本身、人法自然”的解释很新颖,为丰富对老子之“道”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诠释资源,并且指出“道”是有无互摄这一思想与佛教的“中道”思想、华严宗的“理事圆融”思想高度相似。

 在答疑环节,听众就与主题相关内容和张海龙博士进行进一步交流。本次讲座氛围良好,在讲座尾声,王珅副教授感谢张海龙博士精彩的讲授和田希博士精彩的评议,通过这次讲座,各位与会老师同学对现代新儒家唐君毅论老子之“道”有了更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