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一百一十二期:陈声柏教授做“和而不同:文化主体性视阈下的文明对话之道”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29

  10月24日晚,“中和论道”第112期讲座活动在哲学与社会学院4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和而不同:文化主体性视阈下的文明对话之道》,主讲嘉宾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与谈嘉宾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鹏教授,讲座由王珅副教授主持,张立恩教授、高菱博士等校内外约百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围绕讲座主题,陈声柏教授首先通过举例的方式解释了文化与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紧接着又阐发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他认为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各文明各文化得以平等交流对话的文化特性。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发展历程,确立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然而,随着19世纪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与殖民,中华文明遭到空前挑战,文化主体性也被逐渐侵蚀。近代种种问题的出现,根源便在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弱化和缺位。接着,陈声柏教授讲解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新构建,并且批驳了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传统”与“现代”之分。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统与现代常常被分别用来指代中国与西方,而传统又往往意味着落后、陈旧。西方中心论这种观点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使得传统遭受到贬低,近代文化主体性隐而不彰就与此有关。陈教授认为“传统”与“现代”是不可分割的,传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与现代相联通、融合。中华文明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坚持守正创新,是化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唯一路径。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精神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重新获得了确立。

  最后,陈声柏教授讲解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对话之道援引《国语·郑语》中西周太阳父和同之道的阐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以他平他”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作用,而他物与他物的共同作用正是万物生成并丰沛成长的关键。“他”字本身便蕴含着强烈的主体性。“和”的关键就在于不同事物并存,而非同质事物相加。因此,和而不同不仅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归根结底,世界文明只有类型上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人类文化只有特征上的区别,而没有高低之分。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正如《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主讲部分结束后,范鹏教授与陈声柏教授围绕讲座的主题进行讨论与阐发。范鹏老师援引“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进一步诠释了文明的含义,并从“和而不同”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通而不拘”的观点

在学生交流讨论环节,陈声柏教授与范鹏教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与交流。最后,王珅副教授引用利普斯的“同感”理论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侯雨辰      审核人:王珅、高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