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一百一十五期:李海峰教授做“科技与哲学的交互建构——哲学源于‘反思’还是‘概括’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4-11-22

11月18日,“中和论道”第115期在哲学与社会学院4楼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科技与哲学的交互建构 哲学源于‘反思’还是‘概括’”,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海峰教授主讲,姜宗强教授担任与谈人,王珅副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校内外诸多师生线上、线下热情参与。

   李海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哲学与科学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人类认知的边界。他特别提到,科学家群体分为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家,两者研究方法各异,却都在探索世界的本质。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多元性,也为哲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谈到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联时,李海峰教授强调,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哲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科学进展的影响,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例如,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其理性主义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框架。

         李海峰教授还深入探讨了经验论和公理性推理的区别,指出经验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知识,而公理性推理则侧重于基于基本公理进行逻辑推导。他表示,两者在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而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则是科学家和哲学家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受到关注,其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为理解科技与哲学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报告中,李海峰教授多次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学好外语,拓宽国际视野。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掌握外语将有助于学者更好地吸收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科技与哲学研究的发展。

         此次报告涵盖了多个重要议题,包括哲学理论、实验主义、物质意识关系、数学中的哲学问题以及哲学与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等。李海峰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引发了与会者对科技与哲学关系的深入思考,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与谈环节,姜宗强教授对李海峰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认为,此次报告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凸显了理科背景对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如李海峰教授凭借数学或物理知识储备,深入剖析科学哲学问题;二是强调了哲学与科学的紧密交织,以GPT 为例,表明其背后的数学、逻辑和物理原理体现了哲学与科学源头的紧密关联;三是对哲学本质的探讨,李海峰教授提出哲学源于 “概括”,虽此观点在短时间内理解有难度,但为后续深入交流提供了方向。

       姜宗强教授还指出,同学们在哲学学习中存在知识结构短板,应完善自然科学基础。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例,强调哲学史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他提到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联系密切,许多大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受科学影响,科学家群体中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家相互促进科学发展。

        会议最后,李海峰教授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一系列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问题。他鼓励年轻学者积极投身于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壁垒,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此次学术报告为推动科技与哲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撰写:王华禹,审核:王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