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9
2024年12月6日下午15点,中和论道第117期讲座于哲学与社会学院4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讲座的主题是《神秀与慧能的历史对话——北宗禅的出场与离席》,主讲嘉宾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韩传强教授。讲座由田希副教授主持,与谈嘉宾为张海龙副教授、白宗军博士。学院孙玥副教授、杜海涛博士以及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
围绕讲座主题,韩传强教授首先从“禅的发展与早期格局”出发,介绍了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简要分享了有关达摩禅师来华传授禅法的文献例证。随着朝代更迭,佛学与其他文化的张力也愈来愈明显,可将其分为两种文化差异:中印文化和僧俗文化,借达摩与梁武帝、达摩与慧可对话的典故分别阐明俗世与神圣、修行与悟道的关系。由文化角度引入到禅的修行者,僧人不再是简单的信徒,而是在僧职、文化和社会领域分别具有三重身份,并明确禅宗传承与正统性问题。从“一位高僧”、“两种文化”、“三种身份”以及“四代传承”四个视角,韩传强教授沿着历史的脉络厘清禅宗发展的早期格局。
随后,韩传强教授重点讲解了“黄梅夜话”与“南北分殊”,详细介绍了神秀和慧能两位禅师,以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以及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首偈语为切入点,指出南北宗分野后存在三方论衡:在教内论诤中,神会和崇远就“师承嫡胤”、“禅法顿渐”两个问题进行了论辩;在社会层面,张说、卢藏用、王维等名士参与了禅法思想的讨论;在政权层面,皇室亲自参与了“裁定”,即“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傍正”。由此可见,北宗禅在当时仍有较强的影响力,而禅宗法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此外,韩传强老师借多重文献澄清了对南北两宗理解的四种误区,引用《历代法宝记》和《宋高僧传》澄清能、秀之间关系紧张的误解,在法海集《坛经》和《景德传灯录》等著书中也未出现南宗优于北宗、二宗势同水火的误区状态,而关于“北宗禅衰亡于唐代”的误解,韩传强老师指出继安史之乱与会昌法难后,北宗通过经书与道场的方式传教不再盛行,但宋至清初,北宗禅依然有相应法脉传承,并在晚明时期达到又一发展高峰。
韩传强教授在南北两宗对比中,针对二者存在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大量敦煌写本可印证北宗禅法有一个完整的修行体系。在渐修与顿悟的关系上,北禅和南禅的主要修行方式分别是渐修顿悟、顿悟渐修,这体现出禅法的“难行”与“易行”。虽二者方式不同,但并没有优劣之分,实际上二者皆有局限,而对两者的选取,则是信众群体需求所致。同时,韩传强教授还根据文献中能、秀禅师的材料,勾勒出二者的“画像”,而此则是两宗信众对象身份的“具化”。
最后,韩传强教授对“师承法脉”与“相融相摄”进行了深刻解读,梳理了两宋至清初北宗禅的传承法脉,从缘聚与缘散、自发与自觉、佛教中国化与时代化等维度,阐明了北宗禅在两宋至清初时期的发展与嬗变。北宗禅的这种“嬗变”,尤其是晚明时期,北宗禅僧对唯识理论的研习、对戒律的持守,既是北宗禅自身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北宗禅僧应对各种文化冲击的自觉。而北宗禅僧与“公安派”、与江南文士的社会互动,则是佛教中国化的时代呈现。
主讲结束后,田希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认为韩传强教授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根据丰富的文献史料以及图表分析,清晰地阐述了北宗禅的出场与离席,文献功底深厚,并对韩传强教授条理清晰、严密工整的讲座提纲予以高度赞扬,为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构思论文框架提供了重要启发。
在与谈与互动环节中,韩传强教授对张海龙老师、白宗军老师的观点做出了回应,并就同学提出的“区别顿和渐的标准”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解答。
韩传强教授的讲座结合了自己的北宗禅研究专长,富于学理而深入浅出,结构工整而设计新颖,讲述有趣而富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在座听众。
会议最后,主持人田希副教授并再次向韩传强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黄津钰,摄影:许玥,审稿:田希、张海龙 审核:王珅
韩传强教授简介
韩传强,1980年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东南大学哲学博士后,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获“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2019)、“安徽省教学名师”(2024)等称号,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4)、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领军人才(2023)。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禅宗北宗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禅宗北宗敦煌文献录校与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心镜孤悬:〈大通禅师碑〉校释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等学术专著3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与文化》《敦煌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成果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