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7
2025年3月13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科学研究院、中和集团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和论道”十周年之“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1讲(总第119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本期讲座的核心议题为老子之“道”的体与用,主讲嘉宾为兰州大学刘永明教授,与谈人为西北师范大学雒鹏教授、贺更粹教授。学院路旻博士担任主持,王珅副院长、张海龙副教授等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围绕讲座主题,刘永明教授先就“道之体”问题进行了讲解。首先,刘教授通过对《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解读,指出了作为本体的“道”涵盖了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万物运动的规律等多个层面的意义。其次,刘教授通过分析《道德经》第一章标点断句的不同,对老子的“无”“有”等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黑格尔的《逻辑学》相关内容来理解老子《道德经》有无统一的深刻意蕴。再次,刘教授从修道的角度来展开对“道之体”的分析,他指出,修道就是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回归生命的本质,而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是人类认识有限性和真理无限性的张力。从这个意义以上来说,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的知识与认识能力的最根本性的反思,“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并指向了人类文化的终极之思和永久之问。
在对“道之体”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之后,刘永明教授从三个层面论证了“道之用”的哲学内涵。首先,从“道”与“德”的关系层面来看,“德”本身是人类对“道”的诠释,“德”要成就万物。其次,从“道”与“阴阳”的关系层面来看,“阴阳”是对“道”的最好诠释和应用,《道德经》在道的层面确认了阴阳的合理性,并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报阳,冲气以为和”作为思想基础。第三,从“道”与“中医学”的关系层面看,“道”从哲学角度说明了中医的合理性和价值。
最后,刘教授援引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观点,阐明“道”的核心不仅在于理解“道之体用”的思想意蕴,更重要的是体悟“道”,并指出理解、体悟“道”对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主讲结束后,与会师生与刘永明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两位与谈老师和刘教授围绕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与阐发。贺更粹教授对刘教授借黑格尔《逻辑学》和老子《道德经》思想框架的横向对比,进行了肯定,同时她就儒家之“道”与老子之“道”之异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雒鹏教授则基于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补充了刘教授对“道”以及道之体用的阐释,并强调解读经典原著的标识性概念的重要性。在问答环节,刘永明教授针对学生提出的“顺应道是否就是宿命论”及“如何理解佛道对于‘德’的不同阐述”等问题,作出了详细且深刻的解答。
讲座最后,路旻博士对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及互动观点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再次向刘永明教授表示诚挚感谢。
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黄津钰,审稿人:张海龙、路旻、王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