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01


2025328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应邀在西北师范大学致公D区四楼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规训与惩罚:一个医务社工案例与福柯的对话》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李怀教授主持,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参加并听取了此次讲座

刘夏蓓老师首先深入剖析了社会工作专业在促进个人自主性与社会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规则与惩罚、自由与秩序、主体间性的理念,强调了赋权、干预和介入等专业手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刘老师也讲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对于理解社会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的不可或缺性,以及教育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变迁中的关键角色。

在案例分析环节,刘老师重点剖析了清华教授肾病自杀事件中的制度性困境。刘老师指出,第一,高学历群体因信息垄断陷入孤立的现象,折射出医疗体系中医患权力结构的深层矛盾。社工介入时需平衡多重伦理挑战:既要通过法律框架保障患者知情权与生命处置权,又要以情感支持重建个体的社会联结。“这不是简单的‘救赎’或‘干预’,而是通过资源链接与主体间性建构,帮助个体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刘老师强调,此类危机干预需突破传统“问题解决”思维,转而关注“人在制度中的意义重构”。第二,面对技术变革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冲击,刘夏蓓老师提出“分层创新”路径:针对高教育群体设计精细化服务方案,例如运用AI技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保留对普通民众的传统支持网络,如依托社区邻里互助缓解医患矛盾。刘老师主张在医疗AI应用中嵌入人文关怀,避免算法逻辑加剧医患信任危机。第三,刘老师将视线延伸至教育领域,揭示工业化教育模式对学生主体性的异化。她指出,标准化培养体系将学生简化为“知识容器”,而社会工作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批判性反思者”既能运用专业方法介入现实问题,又能对制度权力保持清醒认知。刘老师以某高校社工硕士生介入青少年自杀干预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生涯规划辅导+批判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跳出工具化教育陷阱,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与社会角色。

老师提出,社会工作绝非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理论洞察与实务智慧的“行动科学”。从福柯笔下惩罚制度演变,到当代医疗场域的规训技术,社始终以“制度解构者”与“主体赋能者”的双重身份参与社会治理。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通过微观实践提炼理论模型(如慢性病管理的符号化机制研究),并在宏观层面推动制度向“合理合情”方向演进。最后,刘老师用“社会工作的终极使命,是在权力与自由的张力中守护人性尊严。”结束了本次学术分享,引发与会者对学科本质的深度思考,通过理论深耕与实践突围,社会工作正以其独特的专业视角,为构建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智慧支撑。

讲座尾声,刘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做了详尽的解答和相应的知识延伸。李怀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本次讲座体系完备、内容充实、逻辑严谨,从拓宽视野到助力思维进阶,都让学院师生受益匪浅。

(撰稿:张燕 摄影:陈怡如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

刘夏蓓教授简介

刘夏蓓,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委、北京市民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委员、社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海外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区域文化与社会变迁、教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海外研究与人类学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