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哲学沙龙—庆祝“中和论道”创办十周年之“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2讲暨“中和论道”第一百二十期:李忠伟教授以“本质”为核心议题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5-04-01

    2025327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科学研究院、中和集团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十周年之“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2讲(总第120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本期讲座的核心议题为本质,主讲嘉宾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忠伟教授,与谈人为西北师范大学朱海斌副教授李岱巍博士,学院王珅副教授担任主持李朝东教授及校内外诸多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李忠伟教授首先从哲学史和日常生活的常见问题切入,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意识?”引发听众对“本质”概念的思考。他指出,本质是使一个事物之为其类型的结构或者特性,例如人的理性与动物性共同构成了人的本质。李教授强调,本质命题具有全称性、必然性和先天性,它们根植于事物的本性,而非仅凭经验归纳得出。

        李忠伟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探讨了本质及本质知识的内涵。他指出对本质问题的回答形成本质命题,这类命题具有全称性、必然性,且其认知方式是先天的。现象学作为研究意识及对象向意识显现结构的学问,致力于揭示不同事物的本质。例如,意识的本质结构包含意向性,感知具有具身性等。

        在阐述如何认识本质时,李忠伟教授着重介绍了想象变更这一重要方法。他表示,想象在获取本质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想象变更,人们能够构建不同的想象案例,进而从中抽离出共同特征,实现对本质的直观认识。但是李教授也指出该方法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如循环问题、想象能力与自由度的问题以及方法的可错性等。尽管如此,现象学对本质的探索仍具有重要意义,它需要研究者们共同合作,保持理智的谦逊。

         在与谈环节中,朱海斌老师和李岱巍博士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们对李忠伟教授的讲座内容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疑问。李忠伟教授随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回应,进一步深化了在场师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积极参与,就本质直观方法的应用范围、想象的自由度以及本质概念的确认等问题与李忠伟教授展开热烈交流。李教授耐心解答,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李忠伟教授同时介绍了他与张浩军教授等人正在研究的分析现象学方向,并分享了开展分析现象学研究的四条原则,即从意识体验出发、回到事情本身、研读现象学经典以及清晰表达。这为对现象学研究感兴趣的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讲座最后,李教授总结道,本质研究是哲学与科学的共同使命,需保持开放与谦逊的态度。他鼓励听众在认知过程中既要勇于突破感知的有限性,也要善于借助想象的力量,共同到达真理的彼岸。此次学术讲座不仅深化了听众对“本质”概念的理解,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撰稿人:叶圣哲,审稿人:王珅、张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