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5
2025年4月11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科学研究院、中和集团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十周年之“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3讲(总第121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本期讲座的主题是对“象”范畴的深度解读,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雒鹏教授主讲,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高菱博士担任主持,张海龙副教授、白宗军副教授、路旻博士为与谈人,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及哲学爱好者参与了本次讲座。雒鹏教授的报告从多个层面对“象”范畴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在“元象”部分,他从“象”的本意出发,介绍大象在身体构造、生活习性、交流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在汉语和汉字系统中的含义演变。“象”不仅指代哺乳动物大象,在语词层面还是多义词,其丰富意向的产生源于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以及语言表达的特性。通过对“象”在不同语境下含义的细致梳理,雒教授揭示了词义演变的规律和背后的认知机制。
随后,雒鹏教授深入探讨“象”作为范畴的内涵。他指出,范畴是对事物进行划分的基本方式,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不断范畴化的过程,具有相似性、层级性、灵活性和文化依赖性等特点。“象”是汉人显现体验世界的方式,与古人对世界的认知紧密相连。以易学为例,《周易》通过阴阳二爻构建卦象,象征世间万物,易传则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象”在其中既表示客观存在的变化现象,又具有主观模拟性和符号代替性,万物类象正是基于汉人意象思维,通过隐喻等方式将世间万物统一于不同卦象之下。
在“象之德”部分,雒鹏教授将“德”解释为“功能”,认为“象”范畴的功能在传统文化中与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他详细阐述了汉人意象思维的特点,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在传统小学、医学、兵法、营造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充分彰显了“象”范畴的价值和作用。
主讲部分结束后,张海龙副教授、路旻博士、白宗军副教授、王珅副教授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张海龙老师从佛教哲学、儒学、思维学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路旻老师结合自己对道家道教和中医的研究,以中医为切入点阐述了对意象思维的理解。白宗军老师肯定了雒鹏教授讲座内容的丰富性和逻辑性,他还对雒教授关于“德”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王珅老师,首先表达对雒鹏教授的感谢,回顾了自己与雒教授的相识经历。关于报告内容,他指出西方哲学虽以抽象思维见长,但在处理认识论问题时往往都是从具象思维开始。最后,王老师针对雒鹏教授关于“象”是夏(汉)人显现体验世界方式的相关论述,从现象学的维度进行了现场解读。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视角多元,雒鹏教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大门。在交流互动环节,大家积极参与,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视野。
撰稿:王华禹;审核:张海龙,王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