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6
2025年4月26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科学研究院、中和集团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十周年之“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5讲(总第123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
本期讲座围绕“图根德哈特与现象学真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清华应邀主讲,与谈人为西北师范大学朱海斌副教授、胡朝都副教授以及李岱巍博士,学院王珅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及哲学爱好者参与了本次讲座,现场互动热烈。
朱清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海德格尔真理观的核心思想。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真理的本质是“揭示”,即存在者的自行显现。他批判了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并非命题与事实的对应,而是存在者在世界中的展开状态。朱教授指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强调“此在”(Dasein)的生存论意义,真理是此在在世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
随后,朱教授详细分析了图根哈特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批评。图根哈特认为,海德格尔将真理等同于“揭示”缺乏规范性,无法区分真命题与假命题。他指出,海德格尔从命题真理出发,通过逐步消解“如其自身”的表述,最终将真理简化为纯粹的揭示状态,这一过程存在逻辑漏洞。图根哈特强调,真理的规范性在于其二元对立的真假区分,而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未能提供这种区分的基础。
在回应图根哈特的批评时,朱教授提出了一种纵向的真理观。他认为,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包含存在论与非存在论两个层面。在存在论层面,真理是遮蔽与解蔽的斗争,这种斗争构成了真理的规范性来源。而在非存在论层面,命题真理的真假区分正是源于这一原始的斗争结构。朱教授还指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存在之真理”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境域性。
在与谈环节中,王珅老师、朱海斌老师、胡朝都老师和李岱巍博士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同时他们对朱清华教授的讲座内容给予高度评价,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疑问。
王珅老师提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澄明”“遮蔽”能否理解为胡塞尔哲学的“在场”和“缺席”?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这种原始的真理是如何获得无蔽的状态的?朱海斌老师则是站在善意原则上对海德格尔进行了辩护,针对图根德哈特对海德格尔的批评进行了回应。胡朝都老师指出,在谈到真理的时候,一旦找到原初的东西,是不是都不足以成为论断一个判断是否真假的一个标准?李岱巍博士提出,海德格尔的“真”是一种揭示状态,那么谁是主体、施行者呢?朱老师对此进行了一一的回应。
最后,在听众提问环节朱老师回应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在海德格尔那里的区分以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否寻求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朱清华老师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讲解了图根德哈特的真理概念,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取得圆满的成功!
(撰稿人:侯雨辰;审核:王珅、张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