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8
2025年4月28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描述现象学的认识论专题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二楼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多位国内现象学研究学者参会,学者们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探讨。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王珅副教授主持。
哲学与社会学院李怀院长在开幕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及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此次会议是继2023年“现象学: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研讨会”、2024年第28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之后,学院又一次举办现象学学术盛会,彰显了我校现象学研究的持续影响力。李院长指出,学院高度重视以李朝东教授为领军者的现象学研究团队,其新著《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成为本次研讨核心议题,标志着我院外国哲学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最后,李怀院长期待通过此次学术碰撞推动现象学研究在更广领域创新发展。
会议研讨阶段,首先由李朝东教授介绍其新著《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李老师的发言以重审李约瑟难题为起点,直指现代科学本质是“自然假说的数学化”这一核心命题。通过剖析伽利略将“自然数学化”的革命性转向,揭示西方科学崛起的深层逻辑——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与形式数学(欧几里得)的思维双引擎,而中国因科举导向的实用主义传统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未能发展出数学化的科学范式。胡塞尔现象学为解决这一思维差异提供钥匙:其纯粹逻辑学计划通过确立纯粹范畴、阐明逻辑规律、建构科学统一性,将逻辑学锚定于认识论,形成“逻辑学—认识论”双螺旋结构,为科学奠基。最后李老师认为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未深入超越论与发生现象学,对胡塞尔概念诠释仍需深化。最后呼吁以严复“西学命脉在哲思”为鉴,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吸收西方逻辑学精髓,推动科学思维革新,为破解“从0到1”的科技困局提供哲学方案。
兰州大学范鹏教授高度评价李朝东教授的学术贡献,认为其“朝东而不向西”——虽深耕西方哲学,但始终心系民族使命。他指出《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填补了国内胡塞尔《逻辑研究》系统化解读的空白,展现了西北学者扎根基础研究的学术坚守。范鹏引用哈佛大学学术生态链(哲学→数学→科学→技术),强调一流大学建设需重视哲学与数学的根基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的朱清华教授首先对会议邀请做了感谢。认为李朝东老师的新著是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系统诠释,李老师以其严谨的态度促进了胡塞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期待李老师今后的研究能够将后期胡塞尔思想补充进来。此外,朱教授敏锐的指出当前国际现象学研究格局的深刻变迁:西方学界的现象学文献学研究呈现式微之势,而中国学者正以创新性阐释推动着该领域的范式转型。她特别强调以李朝东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持续产出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已发展成为国内现象学界的中坚力量,其学术贡献辐射至整个哲学研究领域。最后,针对李朝东教授关于欧几里得师承柏拉图并受其启发完成数学体系化的观点,朱教授从思想史考据角度提出了建设性商榷。她指出:第一,现有史料尚不足以确证欧几里得与柏拉图存在直接师承关系,建议该观点仍需结合更多史料予以佐证;第二,强调古希腊数学的源流实际上可追溯至古埃及文明发源地,其知识体系在地中海沿岸经历了漫长的跨文化传播过程;第三,结合柏拉图《美诺篇》中的数学案例,揭示出早期几何学呈现出的复杂论证特征与后世发展出的代数化表述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在研究古典数学哲学时应注重历史语境的具体性。
中山大学郑辟瑞教授认为,李朝东老师的《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很好地呼应了胡塞尔“大钞票兑换成小零钱” 的哲学风格,为学者学习《逻辑研究》提供了连续线索。李老师新著虽被指出过于强调认识论方面,实则呼应胡塞尔在《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1906-1907年讲座)》中的核心关切,即超越论转向中保持逻辑学先验根基。郑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从三个维度指出《逻辑研究》的学术价值:一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作为20世纪哲学双子星座,都植根于该著对意识结构和语言逻辑的剖析,其意向性理论为当代心智哲学开辟新论域;二是海德格尔、德里达等现象学核心人物,分别在《存在与时间》《声音与现象》中,通过对该著的解构性重读开启思想征程;三是《逻辑研究》与《观念Ⅰ》构成 “解释学循环”,共同勾勒现象学连续谱系。
中国人民大学张浩军教授围绕李朝东教授的新著《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展开评述。作为李朝东教授的早期学生,张浩军老师回溯了李老师对其哲学启蒙与学术道路的深远影响,强调他在现象学领域的开拓性贡献。通过对比国内现象学界学者著述情况,高度评价李朝东教授以五部专著、特别是新著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体系化阐释,认为其著作兼具教科书功能与学术深度,为现象学研究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双重范式。张浩军老师聚焦《逻辑研究》的多维价值:其一、跨学派的理论奠基性。该著作为现象学运动确立了方法论范式,其意向性理论不仅塑造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发展路径,更通过范畴直观理论突破了传统认识论框架。德里达的解构现象学亦以对此著的批判为起点,形成现象学内部的理论张力分析。其二,哲学领域:胡塞尔对语言逻辑与意义问题的研究,与弗雷格、早期维特根斯坦形成思想共振。分析哲学家如罗伯特·索克洛夫斯基的著作,深化了胡塞尔范畴直观理论与语言分析哲学的对话;通过范畴直观等理论突破康德哲学框架,重塑直观与理性的关系;其三,张浩军老师认为要将研究视野延伸至胡塞尔后期著作,如《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经验与判断》,通过主动综合与被动综合的关联分析,揭示现象学发生认识论的全貌。而李朝东老师通过范畴代现理论,深化对《逻辑研究》的微观解读,其著作兼具教科书功能与前沿研究价值,为现象学认识论提供系统性阐释框架。发言最后回应了范鹏老师,倡导学术研究应立足经典阐释,同时培育“向东”的理论自觉——在深耕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西学资源与中国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对话,使基础理论研究最终服务于本土文化建构。
西安交通大学王嘉新教授对李朝东老师在胡塞尔现象学研究领域所做的学术贡献表达了深切敬意。他指出,在阅读了李老师的《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后深受震撼,认为这本书不仅展现出李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更对他个人的研究起到鞭策的作用。李老师在这本书中系统梳理了《逻辑研究》的内在逻辑,这是一个“分环勾连”的工作,是一个具有考验性,而且需要投入长久的研究功力的工作。针对李老师自述的“研究不足”,即未涉及超越论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的维度。王嘉新老师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种自我评价实属过谦,相反,李老师的书中展现出的边界意识恰恰是其重要价值所在,李老师将研究聚焦于描述现象学,有效的规避了这一问题。最后王老师指出,李老师在他几十年的学术积累到现在出大成果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并不是没有涉及超越论现象学,而是从超越论现象学回到了《逻辑研究》的认识论奠基的最原初的胡塞尔的哲学开端的地方。
姜宗强教授通过李朝东教授为李幼蒸先生所作的序,追溯李朝东老师是如何走上现象学研究之路的。1984年,李朝东老师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外国哲学。李老师的学术探索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以及从尼采到海德格尔。1986年,在参与编写《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教材时,李老师负责“现象学”章节的撰写,由此正式进入现象学研究领域。
姜宗强教授通过这段历史回顾,向我们展现了李朝东老师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现象学研究的开拓者形象。早在四十年前,李老师就投身现象学研究,我们学院在现象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包括经典诠释博士点的设立,都是李老师劳心劳力的结果。他以思想者的纯粹与热忱,始终引领着我院学科发展的方向。正如姜老师所引诗句:“时而云掩,时而日出,但总是走在众人前头。是的,我是火焰,我知道。”这不仅是对李老师作为纯粹思者的生动写照,更是对我们后学的鞭策与激励。
西北师范大学舒跃育教授认为当代心理学的主流发展路径主要沿袭冯特的实验心理学路径,而布伦塔诺、斯图姆夫和弗洛伊德开创的人文主义路径则日渐式微。舒老师指出心理学急需哲学对其进行反思与奠基,现象学恰恰为心理学指明了道路。然而在中国心理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源自西方的心理学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相结合?心理学作为一个脱胎于哲学,又跟哲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同时又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它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观的依据在哪里?当前中国心理学在理论基础上存在明显空白,现象学因其艰深晦涩令许多心理学研究者望而却步。李老师的这本著作是让我们其他学科试图在哲学当中获得学术营养的重要的桥梁,这本书不仅仅对心理学,而且给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抓手,为我们扫除了认知的障碍。
西北师范大学张硕副教授主要针对李老师关于李约瑟难题的发言进行了回应。即在16世纪后,为什么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而中国却没有?张硕老师首先对科学进行了解释。根据《韦氏大学词典》,科学是一种通过实验和科学手段验证的系统知识。《辞海》则认为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并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和数学。《现代汉语词典》将科学定义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张硕老师指出,李约瑟在其《文明的滴定》一书中从六个方面解释了“李约瑟难题”。李朝东老师在之前发表的论文中也提到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即西方哲学家关注形而上学的逻辑理念,这支持了数学和精密科学的发展,而中国没有形成类似的哲学体系。最后,张硕老师强调,未来我们需要树立科学意识,正如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而科学的自觉就是科学的意识。
西北师范大学蒋世强副教授指出现象学确实如李老师所言颇具难度,虽然现象学的表达很清晰,但难在其探究方式的深度。以李约瑟难题为例,中国人一般很少思考知识来源问题,更不会像胡塞尔那样追问“知识何以可能”,并将其构建为一门严格的科学。蒋老师谈到自己在学习胡塞尔现象学后,发现其与语言哲学存在很大差异:胡塞尔现象学将逻辑学奠基在认识论基础上,而非传统逻辑学所关注的论证与证明。蒋老师认为《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一书从语言符号入思,对他在外语学院教授语言哲学和符号学课程颇有助益。书中对符号行为和客观化行为的清晰阐释,丰富了他在符号学和语言学领域的认知。在最后,蒋老师指出哲学发展不应局限于胡塞尔的原初框架。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社会学解读、舒茨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都展示了创造性发展的可能。我们同样可以拓展现象学在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应用。
甘肃农业大学董春莉副教授指出《描述现象学认识论之奠基》以胡塞尔现象学为经、认识论重构为纬,构建了严密的理论体系。第一章梳理胡塞尔思想脉络,揭示现象学认识论渊源;第二章确立现象学的基础性地位,区分经验与认识发生的不同态度;第三章探讨逻辑与现象学关系,批判心理主义。后续章节围绕认识论核心层层推进,形成完整框架,既包含方法论革新,又体现理论突破。针对书中第四章对表达结构的现象学解析,董老师指出其学术价值在于:第一,概念辨析方面,区分符号与表达,提出含义意向的双重维度和观念性,为研究奠定概念基础;第二,将含义意向与充实动态统一,揭示表达的动态本质;第三,剖析含义内容与对象的深层关联;第四,分析赋予含义行为的意向性和建构性特征;第五,考察含义偏差与体验内容,增强理论现实意义。这章不仅深化了对表达含义的理解,更克服了心理主义与逻辑主义的二元对立,通过对表达与含义的动态关系研究,揭示了认识过程中语言与意识的互动机制。同时这一章节的理论成果和全书的其他部分是相互呼应的,共同推动了现象学认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董老师在最后提出两点思考:一是现象学如何解释跨语境的同一性问题;二是数字时代表达异化(如表情包、网络用语)带来的含义意向脱离直观充实的危机,现象学该如何应对。这些思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关怀。
西北师范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海斌副教授在会议末尾进行了简要总结发言。他代表西北师大现象学研究中心,向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朱老师指出,本次会议正是缘于李老师新著的出版而召开。李朝东老师作为西北师大现象学研究的奠基人,其学术生涯如同大多数现象学研究者一样,始于海德格尔研究,但其后转向并深耕胡塞尔现象学领域。如今推出新著,距其投身现象学研究已逾四十载,其中的艰辛与成就,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朱海斌老师高度评价李老师:虽年事渐长,学术热忱却有增无减。多年来,李朝东老师始终坚守在学术研究与教学一线,为西北师大现象学研究持续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会议最后,李怀院长作总结发言。李院长对各位专家莅临我校参与李朝东教授的著作研讨表示感谢,指出此次学术活动也是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成立一周年系列活动的升级,意义非凡。李怀院长希望在座的尤其是国内现象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继续关注和支持我校哲学学科建设,特别是现象学研究的发展。最后,李怀院长用“有为”“无为”“无为而有为”评价李老师:年轻时做学问一定要做一流,是“有为”;退休后虽很少干预事务,这是“无为”,却以自身行动影响他人,实现“无为而有为”。这对学院师生启示深刻,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应学习李老师读经典、做真学问、脚踏实地做研究的精神。
撰稿:郭程宇,杨红茹;审核:王珅、朱海斌、路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