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6
2025年5月16日上午,在致公楼D区416会议室,西北师范大学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讲座教授、哲学学科首席专家杨国荣教授与哲学系教师座谈会如期举行。会上,杨国荣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前瞻性的视野,就学科建设发展、学术研究路径等关键议题,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启示。会议由学院副院长李永亮教授主持。
针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杨国荣教授强调,项目数量虽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但项目成果的质量同样不容忽视。他鼓励哲学学科在提升项目申报成功率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时,杨国荣教授提出了四点见解:
1. 历史与理论并重,拓宽研究视野:他指出,中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应成为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两大源泉。在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脉络的梳理,又要强化理论框架的构建,实现中西哲学的交融贯通。同时,他提醒学者们关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两大理论路径,既要借鉴分析哲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又要警惕其可能导致的哲学问题消解倾向。
2. 形上与形下相融,理论和实践结合:杨教授认为,哲学研究不应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探讨,而应注重理论与经验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形上层面的理论把握与形下层面的经验感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哲学研究的完整图景。他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要避免将经验抽象化、片面化,而要追求理论与经验的和谐统一。
3. 关注源头、历史与时代,把握哲学研究脉络:杨国荣教授指出,哲学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演变过程。在研究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相关背景信息,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价值认同:他鼓励学者们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指导实践、引领思潮的重要力量。通过理论的实践转化和价值认同的深化,推动哲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随后,哲学系教师与杨国荣教授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贺更粹教授就学院哲学学科与社会学学科相融合的问题向杨教授请教,杨教授指出不同学科各有其定位与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并凸显各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科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田希副教授就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的现象表达了担忧,杨教授认为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既要看到其辅助学习的价值,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依赖性和知识获取的片面性。张立恩教授就传统《四书五经》研究范式与现代学术争鸣的关系以及AI发展对哲学研究的影响提出了问题,杨教授以独到的见解回应了这些关切,强调在AI时代仍需坚持独立思考与持续探索的精神。
此外,杨教授还就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尽的回应,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哲学系教师提供了一个与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为推动哲学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撰稿:路旻 审稿:张雪梅 审核:李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