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中和论道  新闻速览
新闻速览
庆祝“中和论道”创办十周年之“人工智能+”系列讲座-第1讲 (总第127期)回顾 李恒威:机器如何可能有情感? ——基于‘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5-07-10

202578日下午,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科学研究院、中和集团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和论道”十周年之“人工智能+”系列讲座第1讲(总第127期)在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416会议室举行。

本期讲座围绕“机器如何可能有情感?——基于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的探讨”展开讨论,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恒威主讲,与谈人为西北师范大学朱海斌副教授、胡朝都副教授,学院王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哲学与社会学院路老师及众多哲学爱好者参与了本次讲座,现场互动热烈。

李恒威教授首先从AI的情感缺失问题切入,他指出,当前AI虽在数据处理和创造性任务中表现出色,但缺乏生物体的内在体验与主体性感受,难以自主适应开放环境。他引用神经科学“生命转向”理论,强调感受是意识的起点,构成行为驱动力。他结合杨立昆、雅克·潘克赛普(Jaak Panksepp)、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等学者的观点,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情感能力,AI需重构底层架构,引入内稳态机制,赋予机器类似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弥合智能与生命体验之间的鸿沟。

随后,李恒威教授阐述了意识的生命本质——内稳态与情感的理论关联,他指出,意识源于生命的自我保存机制,其生理基础是维持“活着”的内稳态。李恒威教授引用达马西奥的理论强调,内稳态感受是最原始的意识形式,驱动适应行为。李恒威教授进一步援引索姆斯的研究,指出意识的关键神经基质在脑干,而非皮层。意识依赖身体——脑循环,特别是内感知系统对生命状态的映射。因此,李恒威教授指出,若要具备真正情感能力,需模拟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与具身感受机制。

最后,李恒威教授阐述了情感机器的实现路径。他指出,智能源于生命维持内稳态的需求,情感与主观体验是认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AI忽视了身体、感受与智能的内在联系,缺乏自主性与创造力,行为依赖外部目标函数。为突破这一局限,李恒威教授提出“内稳态机器”,通过模拟生物体自我调节机制,赋予机器内在生存驱动力。它能感知自身状态变化,如能量或损伤,并转化为类似“饥饿”“疼痛”的情感信号,形成自我利益意识,主动调用认知资源解决问题。结合软体机器人和预测加工机制,这类机器可在动态环境中灵活适应,迈向真正具备自主性的智能。

在与谈交流环节,王老师、胡朝都老师和朱海斌老师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王老师以上海AI医院为例,强调本场报告对我们从哲学和生命科学维度思考AI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此外,王老师表达了希望两院之间能有更多合作与交流的愿景。

胡朝都老师则从康德哲学的视角出发,明确指出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感受与智能这两者的关系不应被对立,唯有感性与知性相互结合方能实现对知识的完整建构。随后,他就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与生物学所展现出的差异,以及人工智能的生命主体性、机械伦理等多维度问题,与李恒威教授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朱海斌老师从最小自我这一角度切入,指出内稳态与层级自我之间的相互交织,对报告中所提及的达马西奥的体验驱动认知这一观点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与李恒威老师围绕实现胡塞尔所述的先验本能这一议题进行详细讨论。

在讲座提问环节中,李恒威教授对于同学们所发表的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震撼、情感感受和情感机制之间的关联、怎么理解意识等看法与问题进行作出了详细且深刻的解答。

最后,朱海斌老师再次对李恒威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学院师生对意识领域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术思考。

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杨红茹  徐锃  审核:张海龙  终审:王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