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7
2025年9月14日8:30时,浙江大学朱健刚教授应邀在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305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从合流到融合:新时代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尹广文副院长主持,哲学与社会学院师生参加并听取了此次学术讲座。
尹广文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朱健刚老师在公益慈善领域的成就及其即将进行的演讲主题,并对朱健刚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朱健刚教授以“从合流到融合:新时代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建构”为题,展开此次分享。
讲座初始,朱健刚老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随后,朱健刚教授重点分析了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他指出,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契机,地震后普通民众的慈善意识被激发,志愿者和NGO组织大量涌现,进而推动了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别是灾害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领域。
此外,朱健刚老师结合案例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实践中的文化适应与创新,其强调:第三次分配政策将慈善提升至资源配置的重要高度,与市场、政府共同构成了三层次资源配置体系。国家将社会工作视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通过发展基金会吸纳社会资源,为社会服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工人才培养,特别强调社会工作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后,朱老师强调,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同根同源,社会工作是从慈善事业发展而来的,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隔阂:社工强调专业性,这是区别于普通志愿者的核心。2015年中国教育协会提出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合作的建议,2016年慈善法创造了社会服务机构的概念,将社工机构纳入慈善组织范畴,为两者融合提供了制度基础。这种融合发展既能整合慈善资源,又能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形成更有效的社会问题解决机制。
讲座尾声,朱健刚教授细致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社工与公益慈善融合”的疑问,进一步明晰了从合流到融合的实践路径。尹广文老师随后致谢并总结,他指出,朱教授的分享既勾勒出社工与公益慈善融合发展的脉络,也传递了专业启迪与榜样力量,并寄语全体同学:立足中国大地,拥抱全世界。秉持“人生不应设限”的信念,在社工与公益慈善的融合浪潮中确立目标,以专业之力服务社会。
(撰稿:王蕊 摄影:谢雯欣 审稿:何瑞 姚瑶 审核:李怀)
朱健刚老师简介
朱健刚,是公益慈善研究领域专家,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在公益慈善、社区治理、非营利组织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曾获评《公益时报》2017 年年度人物、《中国慈善家》2016 年封面人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多项,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