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17

        202591414:30,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老师应邀在西北师范大学10号教学楼D区四楼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目为“《慈善法》实施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几点观察和思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尹广文老师主持,哲学与社会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尹广文老师首先介绍了胡小军老师的研究方向及成就,并对胡小军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随后,胡小军教授就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包括理解公益慈善及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公益慈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和几点建议三个模块。

    胡小军老师首先强调,理解社会工作、社会学及公益慈善,需置将其于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背景下。他通过多组数据,直观呈现了我国社会结构的三大核心变化:一是产业与就业结构转型,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化,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流动人口、新就业群体需求凸显;二是城乡结构变化,城乡差距,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变化;三是人口与家庭结构变化,城镇常驻人口为主体,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以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这些变化均对学科发展与社会服务提出新要求。

    随后,胡小军老师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详解其核心制度创新,他详细介绍了五大关键制度: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制、公开募捐及网络募捐制度、慈善信托制度、慈善捐赠和财产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公开与监管制度。并以河海大学吴毅文老师设立永久慈善信托为例,说明慈善信托在作用及其未来趋势。胡小军老师剖析了公益慈善发展趋势,即“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本地化”将是社会组织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社区慈善为例,强调社区是社会工作与公益服务的重要场域,凸显公益慈善事业的本地化特征。

    最后,针对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胡小军老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知识,鼓励学生有意识构建多学科学习思维和知识体系,以应对复杂社会问题;二是注重实践,通过“服务学习”深入社区与公益组织,在真实服务中提升洞察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是拥抱AI时代,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适应数字社会工作发展需求,同时鼓励学生深入发展,为行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讲座尾声,胡小军老师与现场学生互动答疑,针对村镇智力残疾人士帮扶问题,建议通过培育县域公益慈善组织,实现资源本地化对接。最后,何瑞老师感谢胡小军老师的精彩分享并进行总结,她表示,胡小军老师从社会背景、《慈善法》制度介绍以及对同学们的几点建议等内容出发,利用多组案例生动形象地为各位同学强调了社会工作实践应扎根实践,在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中,社区服务更是各位同学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域,因此各位同学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充足的知识储备下投身社区实践中。

        本次讲座系统全面,内容丰富,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为未来投身社会治理与公益慈善事业奠定基础。

      (撰稿:邴娜 摄影:谢雯欣 审稿:何瑞 姚瑶 审核:李怀)


胡小军教授简介

胡小军,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浙江工商大等芙贤慈善等院特聘教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和社区治理。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工作入中国社会组织)《中国社会报》《中国非营利评论》《中国慈善家》《学海》等杂志和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