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8
2025年9月12—14日,由中国社会学公益慈善研究专业委员会、西北师范大学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甘肃省社会工作联合会、西北师范大学慈善研究院承办,《河北学刊》《探索与争鸣》《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学版)》《公益》协办的2025年“融合创新,赋能未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论坛的主题为“融合创新,赋能未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7所知名高校,甘肃省社科院、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广州市君则智库研究院等3家科研院所,《河北学刊》《探索与争鸣》《中国社会科学报》《贵州大学学报》等4家核心期刊编辑,甘肃兴邦社会工作服务心、宁夏红十字基金会、宁夏吴善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宝鸡市星之家助残服务中心、康乐县崇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甘肃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22家专业社服务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参加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院长李怀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常委党委、副校长马利邦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中国社会学公益慈善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朱建刚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西北师范大学常委党委、副校长马利邦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社会工作是守护民生的专业力量,公益慈善是传递温暖的阳光事业,如何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值得大家深入研讨。本次研讨会正在搭建三座桥梁:一是理论实践之桥,让学术界前沿对接业界需求,让以现经经验培养理论创新;二是东部与西部之桥依托中路,四川等地区,推动东西部在服务乡村公益领域的经验互鉴,资源协同;三是高效的社会之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高效人才培养致富,研究服务公益事业,构建校舍协同,共生共赢的良好生态。马利邦教授表示,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定会让我们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推动工作。诚邀各位专家经常来西北师范大学给我们出谋划策,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致辞表示,公益慈善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融合创新 赋能未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不仅代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同时也代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马凤芝教授指出,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同根同源,共生共性,两者在价值理念上高度契合,在实践层面相互支撑。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工作公益慈善事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们需要深刻把握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理清专业社会工作与党的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访工作、人民意见征集、新就业、群体服务和志愿服务等领域主动作为。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创始院长朱建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创新,是我们这些做公益研究学者们的梦想。希望能够让公益慈善行业的从业者、学者和社会工作的学者和专业从业者有效连接、交流与合作。本次会议的核心主题“融合创新”,正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突破途径。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为专业社会工作开辟了新局面。2024年9月,新修订的慈善法,更为公益慈善发展拓宽了空间,但发展的痛点也是清晰的。专业社会工作面临资源总量短缺困境,就西北地区而言,很多社工机构面临缺乏资源问题,各种需求难以满足。公益慈善领域缺乏科学理论和指引、专业方法的支撑,大量的无效公益现象严重削弱了行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我们专委会认为就在于这两个方面的融合与创新。公益慈善,可以凭借基金会,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性与动员力,为社会工作拓宽资源筹措的渠道,补上资源的短板。专业社会工作历经40年系统化培育的知识体系,专业人才为公益慈善注入专业内核,每一份善意都可以精确落地。我们希望在学术界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在一起共同探讨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深度的相融。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及新治理格局下的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时尚、新工艺或者是社会工作的新道路。
随后,在大会的主题发言阶段,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能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童敏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高万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朱健刚教授等七位专家分别以“合流并进: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数智时代的公益慈善”“新时代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高质量发展:一种基层治理中的内生整合实践”“促进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融合发展的路径”“节点、算法、平台、智能体:人工智能时代公益慈善的四个支柱”“服务学习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路径研究”“成为‘实践学者’: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探析”等七个社会工作与慈善公益融合发展相关研究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2025年“创新融合 赋能未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共设四个分论坛。70位学者在四个分论坛上分别围绕“丝路慈善:助残领域慈善与社会工作东西协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公益慈善创新实践”“民族地区、农村社区、资源匮乏区域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数字时代的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等主题做了研究报告。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丝路慈善圆桌对话:助残领域中东西价值置换”,甘肃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旭东、兰州大学焦若水教授、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孔德洁、兰州创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马克林、康乐县崇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年玉成、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秘书长李红颖等10余人参与座谈,共同围绕助残领域中东西价值置换展开交流与讨论。稍后,甘肃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摆生义进行论坛观察发言。
研讨会期间,与专家学者参观了我校校史馆。会议闭幕式在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学
术交流中心举行,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创始院长朱健刚教授主
持了闭幕式,朱建刚教授同《公益》执行主编叶士华共同对《公益》杂志的策划进行
了简要介绍并表达了对会议举办方和各位参会嘉宾的感谢。
本次研讨会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与青年学者齐聚西北师范大学,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新路径,为推动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建设提供了新动能。
(撰稿:慕娜娜 摄影:陈怡茹、李雅琼 审稿:尹广文 姚瑶 审核:李怀)